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>粤港澳资讯>粤港澳资讯 > 正文内容

大湾区艺术节的“烟火气”:艺术“照进”市民生活
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4日 文章来源:南方+ 作者: 点击数: 字号:

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即将于10月16日落幕。本届艺术节首次设置“观演团”,推出“艺术点亮生活”有奖征文活动,推出惠民票、公益演出等多种形式,搭建普通市民与艺术节深度共振的桥梁,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普及与美育氛围提升。通过艺术节的平台,市民分享自己参与艺术节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在舞台内外架起了一座心与心的桥梁,将艺术盛事与观众个人体验紧密相连。

南方日报、南方+组织的观演团和“艺术点亮生活”征文活动,获得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。

本届艺术节,除了舞台上的“闪光”时刻,艺术之光还照进舞台之下普通市民生活。近一个月以来,数百位市民积极参与征文活动,数以万计的观众走进剧场欣赏精品剧目。当舞台大幕落下,一场艺术节最终留下了什么回响?从来自不同群体、不同视角的真诚分享中,记者试图探寻大湾区艺术节如何与城市肌理、百姓情感深度互动,并重塑城市文艺生态,展现大湾区有温度、有人情味的文化魅力。

接地气的“艺术范”让观众倾倒

过去一个月来,资深剧粉京洛(化名)辗转奔赴穗深各大剧场。“好剧太多了,很忙碌,但也很幸福。”她向记者细数了自己在本届大湾区艺术节期间观看的9部剧,从马修·伯恩版芭蕾舞剧《天鹅湖》、中国国家话剧院《四世同堂》等大剧场作品,到《二月廿九》等小剧场话剧,她都认真地撰写了剧评,并投稿至南方日报、南方+发起的“艺术点亮生活”征文平台。

近一个月,资深剧粉京洛(化名)奔赴穗深各大剧场看戏。

近一个月,资深剧粉京洛(化名)奔赴穗深各大剧场看戏。

对于京洛来说,“进剧场”是消解工作压力、平衡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。“戏剧是一种不能‘快进’的娱乐形式,看剧就意味着你要全身心进入故事,这让我获得了情绪上的放松,台上台下的欢乐、悲伤、感动是同频的。”京洛认为,戏剧表演的现场性和不可复制性,正是其魅力所在。

京洛还提到,本届艺术节推出多种惠民举措,9场演出除了有一场是参加免费的观演团活动之外,票价总共花费1000多元,“总体来说,挺划算的。”

京剧名家史依弘走进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与师生交流。

京剧名家史依弘走进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与师生交流。

对于许多市民而言,走进剧场并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文化消费,还是一场向往已久的精神与情感体验。

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刘茉琳告诉记者,进剧场看戏是周末家庭活动的“例牌”。本届大湾区艺术节开展以来,她和家人不仅观赏了话剧《四世同堂》等多部想看已久的精品力作,全家人还一起重读了老舍同名原著,平时也经常一起讨论文学与艺术。

“大湾区艺术节带给我的,首先是一种幸福感,家庭生活更有艺术气息了。其次是自豪感,我觉得整个城市因此变得更美好。”刘茉琳认为,大湾区艺术节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,无疑给了广州这座城市非常好的滋养,“大到城市形象,小到剧场文明,这么多经典作品轮番上演,琳琅满目,给人一种满汉全席一般的享受。”

语文教师李文芬在深圳生活了25年,在她笔下,大湾区艺术节让她看见了深圳艺术气息的积淀与成长。年轻时,她当过合唱和舞蹈演员,也曾活跃于深圳群文活动一线。如今,看舞剧、看画展,是她工作之余首选的休闲方式。

在李文芬看来,深圳的“艺术范”很接地气。“琴棋书画,唱念做打,古今中外,新技旧艺,均随时可观、可赏、可鉴、可玩,”李文芬感慨,艺术早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“‘艺’城生活、一城烟火,是人与艺术最好的相处方式。”

一堂生动深刻的“公共美育课”

大湾区艺术节的魅力,不仅在于呈现精彩演出,更在于它如同一堂生动而深刻的“公共美育课”,在不同人群中激荡起思考的涟漪。

一场偶然的观演,让来自深圳的中学英语教师甘红第一次领略到粤剧的魅力。她原本对粤剧一无所知,既不懂表演程式,也不会说粤语。然而,今年国庆期间,融合网游与戏曲元素的《决战之燎原》却意外成了她认识粤剧的一扇窗口。

散场时,甘红看到身边的“00后”观众,穿着cosplay服装,一边哼唱剧中片段,一边热烈议论。她突然意识到:地方戏剧要争取年轻观众,就要紧紧抓住与当下对话的能力。

“文化传承最好的样子,不是刻意地缅怀和挽留,而是让传统‘活’在当下不断被点燃、永不熄灭的生活的炽热里。”深感震撼之余,甘红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:语言学习能不能也像这场粤剧演出一样,打破枯燥的教学模式,让学生真正触及文化深处的精髓与奥妙?

甘红说,她希望将这份从剧场获得的灵感带回课堂,让英语教学不再只是语言的训练,并计划在课堂上引入更多文化情境、戏剧元素与科技手段,让学生通过语言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

大湾区艺术节举行期间,丰富多彩的艺术讲堂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聆听。

大湾区艺术节举行期间,丰富多彩的艺术讲堂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聆听。

对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吕珍珍来说,艺术节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学现场。“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剧场中具象化为鲜活的舞台表演,这种亲身体验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比拟的。”大湾区艺术节期间,她与学生们一起观剧,将经典剧目作为学习范本,甚至尝试进行改编实践,比如把豫剧《清风亭上》按照“三一律”进行重新改编,探讨中西戏剧的审美旨趣和创作规律,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。“大湾区艺术节于此,超越了娱乐功能,成为了活化教育、激发学术思考的宝贵资源。”她总结道。

沉浸式小剧场豫剧《清风亭上》中,豫剧名家李树建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。

沉浸式小剧场豫剧《清风亭上》中,豫剧名家李树建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。

广州大学戏影专业研究生吕宛凌告诉记者,“剧”与“乐”共同构成了自己9月最难忘的回忆。小吕表示,香港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、广东汉剧《牡丹亭·情缱》等观演体验,“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岭南文化的深度与活力,极大地拓宽了审美视野,让我在学术研究之外,获得了无比珍贵的感性积淀。”

艺术就是生活,共鸣与心跳同频

观众席上,退休教师黎璇是一抹独特的风景。人称“璇姐”的她,是位特别“潮”的老姐姐:留着一头“奶奶灰”发型,还是老年模特团的成员,走T台、拍写真,不在话下。对她而言,走进剧场不是偶尔的消遣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。通过本届大湾区艺术节,她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剧体验——不是被动欣赏,而是主动参与。

退休教师黎璇观看《决战之燎原》。

退休教师黎璇观看《决战之燎原》。

黎璇向记者生动描绘了《决战之燎原》演出之夜的盛况:cosplay少女与西装白领并肩而坐,激光与锣鼓声交织,电吉他与传统高胡共鸣。她不再是观众,而是被系统随机分配到的“天策府新兵”,现场见证了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重生。当台上的天策府首领李承恩唱出“长枪独守大唐魂”时,全场手机亮起一片“灯海”,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被“征召”的热血感:“那一刻,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,而是与心跳同频的共鸣。”

《决战之燎原》演出结束后,众多粉丝在大堂排队等候签名。

她认为,艺术节不仅是城市的“戏剧派对”,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。“它让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空间中共享情感的激荡,也让城市在繁华之外,多了一份文化的厚度与温度。”

作为文学研究者,暨南大学教授、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对大湾区艺术节有着更持久、也更宏观的观察。她虽因出差错过心心念念的部分演出,却依然从《天山雪》等作品中感受到大湾区艺术节的独特气质——它不是简单的展演荟萃,而是一场跨地域、跨媒介、跨文化的“融合实验”。

申霞艳指出,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,在艺术展演上也展现出敏锐的前卫意识——既有经典回响,也有新锐探索。她认为,艺术节的意义在于通过展演、论坛、跨界对话,构建起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。而文学周、艺术节、纪录片周等大湾区丰富活跃的活动之间相互呼应,助推大湾区文化建设在不断的融合、碰撞、交流中持续升级,激发城市更多的创意活力。艺术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,更是市民精神生活的“充电站”,提供情绪、审美、认知等多重价值。

南方+观演团组织了现代舞《那时此刻》等剧目观演活动。图为《那时此刻》剧照。

南方+观演团组织了现代舞《那时此刻》等剧目观演活动。图为《那时此刻》剧照。

通过不同群体、不同视角的讲述,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、丰满、精彩纷呈的大湾区艺术节缩影。它让经典在创新中延续血脉,让传统在对话中焕发青春,让个体在审美中获得启迪,让城市在艺术氛围中提升魅力。

当艺术的“篝火”被点燃,它所照亮的,不仅是舞台,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,以及整座城市向着更加文明、更有活力、更具幸福感迈进的未来之路。

【收藏本文】 【打印文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