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交会+:中国第一展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?
10月19日,广州琶洲,第138届广交会一期落下帷幕。当广交会成为“全球订单交易中心”,从展台到厂房,从样机到量产,从一张名片到一份联合研发协议,超越时空的“广交会+”正在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运转方式。
它超越时间。广交会不仅是单一时间节点的展会,而是把全球需求、贸易规则与技术创新同步导入的系统性平台。这种平台进化,稳住了外贸基本盘。通过“展会—订单—产能—交付”的快速传导,企业的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得以同步改善,外贸韧性由单一市场的景气转换为多市场的协同。
它也超越空间。全球范围内,“广交会+”带动市场结构的优化,让新兴市场与欧美市场形成互补,企业在认证、合规、交付与服务上“多线练兵”,整体系统能力被抬升。
其次,对大湾区而言,它正在重塑产业分工,加强大湾区内的区域协同,把“制造大区”推向“创新高地”。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端的产品升级,更是城市群层面的功能再分配与要素重组。
广交会作为“天下第一展”,其内涵早已超出展会。它向“新”提质,让大湾区企业直接接入全球需求端的实时变化,捕捉最新的市场动向,倒逼国内产品定义与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新。它也向“智”升级,通过智慧医疗、服务机器人、绿色低碳等新设与迭代展区,产业的技术路线图被清晰显影;通过跨境撮合、跨域协同、标准共创,供应链的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。
可以说,“广交会+”正在以平台逻辑放大大湾区的比较优势、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,使其由“制造大区”迈向“创新高地”。
贸易畅通引擎:扩大外贸基本盘
“广交会+”对于大湾区的影响,最直观的莫过于构建从展台到交付的“快通道”,直接拉动外贸增长。
以广州为例,春交会举办之际,广州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.5%,创历史同期新高,增速跑赢全国。
量的稳定背后是“展会—订单—产能—交付”传导链路的顺畅:参展商会前带着研发出来的新品参会,会中锁定合适的市场需求现场签单,会后排产发运,构建的快速通道使企业现金流转快、产能利用率回升,融资与用工也随之稳定。
采访过程中,多位参展商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,广交会的顾客更加专业,下订单的诚意也更足。甚至有些中小型企业把展期作为全年订单的“定标点”,根据广交会的订单调整自己的产品方向,“开张一次,吃饱一年”,库存与原料采购直接转为“订单驱动”,显著提升了生产线效能。
今年上半年,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4.38万亿元,增长4.3%,增速快于广东整体0.3个百分点,快于全国1.4个百分点,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6.3%,占全国的20.1%。
除了量的稳定,展会驱动的还有质的提升。
上半年,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机电产品1.93万亿元,增长7.5%,占其出口总值的68.9%。其中,电脑及其零部件、电工器材、集成电路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别增长15.6%、17.1%、27.1%;无人机、“新三样”等出口新动能增势强劲,分别增长29%、28.7%。自主品牌产品出口6382.9亿元,增长11.5%,占22.8%,提升2.1个百分点。
开拓新兴市场,是多位参展商来到广交会的目的之一。多位参展商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,与更注重“私人定制”的欧美顾客相比,新兴市场的客户属于“价格敏感型”,会更注重性价比。因此,会对自己的产品做出一定的调整。
截至10月15日,已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.5万名采购商完成预登记,较上届增长12.4%。广交会全球合作伙伴增至227家,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,多家全球重点采购企业确认参会,专业采购商比例进一步提升。
产业升级加速期:推动制造向“智造”跃迁
从区域尺度看,大湾区内地9市以全国0.58%的土地、5.6%的人口,创造了8.6%的经济总量;2024年湾区经济总量达14.79万亿元,超越纽约与旧金山湾区,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第一梯队。
支撑这种体量与密度的,不仅是制造能力,更是创新与专业服务的协同。最新全球创新指数显示,“深圳—香港—广州”创新集群首次超越“东京—横滨”,位居全球第一。这一创新地位具备坚实产业底座: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.1万家,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90家,形成从关键材料、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与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谱系。
“广交会+”把这套“技术供给—产业集群—全球市场”的底盘推向更高层级。一方面,通过展会场景把产业链上中下游聚合在同一时空中,促成“需求一体化表达、供给一体化响应”,提高协作效率;另一方面,在香港的国际金融、法律与标准服务平台加持下,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处理合规与争端,提升“全球交付”的确定性。
广州与深圳在展会组织、产业承接与技术孵化上形成互补:广州强于平台与通道,深圳强于产品定义与工程化,东莞、佛山、惠州为其提供高效制造与配套。这种“展会—城市—产业”三位一体的协同,使大湾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更稳、更高、更具韧性。
当大湾区借广交会融入全球产业链之时,制造业向智造升级的脚步正在加速。“广交会+”的展陈结构正成为产业技术路线的“公开课”。138届广交会首次设立智慧医疗专区,手术机器人、智能监测与可穿戴设备成为焦点,47家企业带来从术中导航到远程监护的全链条方案。服务机器人专区延续升级,46家领先企业集中展示具身机器人、机器狗与复合移动平台。
这种“展示即验证”的机制,让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实现双向奔赴。以医疗为例,医院的术中数据接口、耗材合规、维保体系成为设备出口必须回答的问题;以机器人为例,餐饮、物流、安防与工业巡检各有差异化指标,企业不得不从“单一产品力”转向“系统解决方案力”。
南方财经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,那些贩卖整体场景和解决方案的品牌,更会引人驻足。例如,冠能科技让参展商穿着特制防护服在楼梯上走一遭的效果,远远好于一张照片的说服能力。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,算法、传感器、执行单元到边云协同的“整机—系统—服务”被打包输出,智能化产品从“卖硬件”走向“卖可运营的能力”。
当展示与验证在广交会的舞台上循环推进,大湾区制造向“智造”跃迁的路径也愈发清晰。 “广交会+”不仅呈现了技术路线,更在场景中验证,在展会中交流,在真实世界的反馈中重塑着产业的逻辑与边界。它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定义,从输出产品升级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。
在这一进程中,大湾区不再仅是“世界工厂”,而是以整链协同、系统创新和全球响应的能力,稳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地——这正是“广交会+”赋予这片热土深刻的变革。